决策论
夫决者,断也;策者,谋也。决策之道,乃权衡利害,揆度得失,定取舍于毫芒,掌兴衰于枢机。其要也重,其行也艰。古之明君贤相,能成不世之功者,莫不深谙此道。
一曰:察势审时,洞若观火。
昔项王举鼎,力拔山兮,然刚愎自用,不纳范增之谏于鸿门,失斩蛇之机;高祖起于草莽,善纳良策,从张良之谋,避其锋芒,待垓下合围,终成帝业。故《孙子》云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”不明天下之势,不察敌我之情,如瞽者行路,盲人操舟,倾覆败亡,其可待乎?智者决策,必先广视听,收舆情,探幽微于未显,识征兆于未萌。察势如观火,审时若调弦,然后可立于不败之地。
二曰: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
《书》云:“询于刍荛。”魏文侯问策于翟璜、李克,唐太宗纳谏于魏征、房杜,皆集思广益之典范。一人之智有限,群策之力无穷。若塞忠谏之路,饰非而拒善,如袁绍矜愎自高,田丰、沮授之谋不用,终致官渡之败,基业崩摧。故明主驭群策,如海纳百川,虽涓滴亦不弃;辨良莠,若匠择良材,使各尽其用。不以人废言,不以爱憎蔽聪,则众智汇流,可照幽冥。
三曰:权衡利害,当机立断。
决策之道,常处两难。利害相生,福祸相依。智者临事,必澄心静虑,如持权衡,细较轻重缓急。昔诸葛孔明隆中一对,析天下三分之利,定联吴抗魏之策,此洞悉利害之明也。然谋之贵断。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,力排众议而强赵;宋襄公泥于“仁义”,贻误战机而身辱国削。时机如白驹过隙,稍纵即逝。既审度周详,则当以霹雳手段,行菩萨心肠,勇决以赴,无复迟疑。犹豫狐疑,乃败事之媒也。
四曰:持重守正,以德为基。
决策之精微,非徒恃智巧权谋。商汤网开三面,德泽禽兽,诸侯归心;周武伐纣吊民,天下景从。若决策失其仁心,悖于正道,纵得逞于一时,终难长久。暴秦严刑峻法,算尽机关,二世而亡,足为殷鉴。故决策之本,在秉至公之心,怀济世之德。持心如衡,不偏不倚;守正如岳,不倾不摇。以正道驭智术,则智术为良器;以私欲驱智术,则智术成祸胎。
五曰:知变通权,不执一隅。
《易》曰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决策非刻舟求剑,墨守成规。刻鹄类鹜,守株待兔,愚者所为也。昔韩信背水列阵,出奇制胜,乃不拘常法;曹操焚书安众,化敌为心腹,善因势利导。故智者决策,必知权达变。事有经有权,法有常有变。审时度势,因利制导,如水之就下,随物赋形。然变通者,非朝令夕改,无定见也。乃以不变之宗旨(如利国利民),应万变之时势,圆融通达,方为至境。
故曰:决策之要,在明、在听、在断、在正、在通。
明以烛幽,听以聚智,断以乘时,正以立本,通以应化。五者兼备,则谋无遗策,动必有功。然千钧之弩,不为鼷鼠发机;万石之钟,不因莛撞成响。决策之重,关乎社稷存亡,生民休戚,岂可不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乎?昔贤有言:“持心如衡,以理为平;察事若镜,去私存明。博采众议,洞悉幽情;当机立断,勇毅笃行。秉德守正,通权达变;此决策之大道,驭世之玄枢也。” 慎之哉!慎之哉!